菁kids国际教育沙龙 | 催眠是唤醒不是控制

331催眠

——HEDY妈妈分享她所理解的催眠,和她所认识的马春树博士

催眠是唤醒不是控制|菁kids 教育沙龙回顾

作者:HEDY妈妈 [本文为作者为菁kids原创供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3月31日傍晚,在HEDY妈妈的热心帮助下,菁KIDS 的家长们有幸迎来一下飞机就遨游晚高峰一路赶来的马春树博士,原定一个小时的友情分享,被热情的父母和不辞劳苦的马博士变成了三个小时。时至晚上9点,旅途劳累的他没有晚饭。

我们邀请HEDY妈妈写下这篇文字分享,她平实严谨的笔触突显被欧洲跨国企业锻造的职业素养。


促成本次分享的背景

2009年,高中同学曾经给我打电话,说同届的一个男同学马春树, 现在是美国某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后,归国后打算开展催眠工作室,治疗失眠抑郁等精神障碍性疾病。她建议我们见一面,因我这种紧张型人格在她看来兴许需要调整一下。当时考虑自己只是偶有失眠,并无其他身心问题,加上对催眠这俩字有各种怀疑和抵触的联想,就婉拒了。

去年下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跟马春树在北京见面,一下午的交谈中,他给我进行了潜意识测试和完整的催眠流程。当时我先生在旁边拍下了整个过程。可以说当时我有点失望,原来催眠并不是让我睡着,也并不是让我进入一种被“拍花子”的状态有啥说啥。应该说全程我都是非常清醒的。尽管他测试后认为我是一个自我意识非常强的人,但因很多日常工作和孩子教育的琐事,我已经有持续几个月的睡眠障碍和轻度焦虑,所以对他的治疗过程还是非常配合。

令人惊讶的是,当天晚上我大概在11点多入睡,第二天一早睁开眼,已经是9点,并不得不 手忙脚乱地更改了11点出发的航班。这是我二十几年职业生涯中第一次误机,作为一个被德国人“严格训练”出来的工作机器,这种失误是难以想象的。登机之后,我却再一次陷入困倦之中,睁眼已是飞机落地。

从那时起到现在,半年过去,我基本没有再出现过失眠。虽然骨子里还是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这神奇的效果促使我进一步研究他的文章和博客。因为上次的沟通中,他通过闲聊解释了很多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其实都来自于不科学的人际交流,所以他认为催眠很重要的一个指导方向就是改善亲子关系和教育水平。

而他提到的很多误区,都恰恰是经常在每个家庭此起彼伏上演的情景剧。提炼了一些他的理念后,我这个事必躬亲的虎妈渐渐成为了懒惰宽容的妈妈,内心的紧张度降低了很多,而女儿并没有出现我想象的失控反而不断收获着进步。

于是我很认真地“忽悠”他,能否在合适的时机,把他的理念为我身边的家长们做个普及。作为国内催眠领域的顶级专家,他日程很满,身价也是相当不菲。但还是在老同学的厚脸皮请求之下,给新浪和菁kids分别作了一个线上和线下的义务交流。

第一次线上活动是在微信群中进行的,由于初次对着手机没有沟通和演示的茫然讲述,我觉得效果并没有达到我预想的状态,他也感觉很崩溃。

而3月底在菁kids的线下场地活动则刚好相反,尽管飞机晚到,本来预计一小时结束,晚饭都没有吃生生讲了三个小时。大家包括我本人都意犹未尽,尽管催眠科学和教育的关系,才揭开小小的一角。

菁kids沙龙线下分享回顾

线下分享结束后,菁kids创始人Toni跟我商量,能否由我来回顾分享活动内容和感受,认为我毕竟对他和这个话题有更多了解。我虽然答应了她,但当时并没有录音记录,只能全凭记忆恢复。有些医学上的名词和术语,也只能照猫画虎地描述一番,条理性大概也不会很清楚。只希望通过我的粗浅感受和片段记忆,尽量让大家扩展一些思路,改善一下亲子教育水平,也算马博士的善举能真正惠及于人了。

谈到催眠时,很多人会联想到行为控制或者玄秘的怪力乱神。其实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催眠是用科学的手段打开人潜意识的工具。通过让人进入潜意识状态,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对家长来说,就是如何认识孩子的内心需求。越是理性的成年人,越难以关注到自己的内心,因此更难以做到关注孩子的内心。

可以说催眠能做到的是激发本能、想做而做不到的,却不能强迫别人做内心抵触的事情。所以催眠并不是控制,而是一种引领和唤醒。是科学而不是玄学。

人的潜意识智力水平很低,但能力非常强大,所以“劝说”潜意识比劝说理性意识要容易得多。与其与其斗争不如争取驯服它。

家庭沟通中,任何引导式的对话和交流可能都是催眠的表现形式,甚至包括唠叨,但是科学的使用会使得沟通事半功倍。

讲座中,马博士并没有采用太多专业理论强调催眠的使用,他也不建议非专业人士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贸然使用催眠技巧。但他还是结合了医学科学知识和心理学常识,深入浅出地启发了家长如何从大方向上把握家庭教育的脉搏。

  • 从医学角度认识环境和基因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作为本行是临床医学博士的马春树,喜欢从医学角度切入心理学话题。首先他介绍了干细胞和基因科学的基本原理。干细胞是一种修复能力超强的细胞,它可以在不同身体部位选择复制修复不同的器官组织,因为科学家发现,细胞似乎具有“模仿”环境的本能。基因科学是讲基因片段放大后植入人体,而被植入的基因竟然可以神奇地嵌入它本来该去的地方。这些现象启发心理学家认识到,遗传和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任何生物从诞生起,除了它先天的遗传,后天主要是靠模仿来学习成长。所以家长们如果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其灌输不如以身作则,这就是身教胜于言教的科学来源。

  • 大量说教无益

很多家长试图通过跟孩子讲道理让自己的想法能够为孩子接受。其实孩子并不愿意跟成年人做朋友, 因为大多数家长沟通的模式都是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和责问,很难让孩子感到心灵上的平等。长期说教只能让孩子的积极潜意识更加封闭,直至对抗。青春期之后,一旦说教和控制失效,家长常常面临无计可施的状态。

马博士建议,日常规则制定要严格,讲道理一定要点到而止。

  • 家长不要事事过问,降低干涉水平,适当时候可以装傻

随着中国教育水平提高,各种教育理论像心灵鸡汤一样泛滥。家长们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中,唯恐因为自己的失误造成孩子一生的失败。于是事事要过问,每个小毛病都要试图纠正,什么主意都想替孩子拿。殊不知犯错误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甚至走一段弯路也是孩子自我修正的宝贵机会。太多的干涉只能让孩子越来越束手束脚,不敢面对自己的长大。

  • 家庭中常见的负面暗示

负面暗示也是催眠的一种,除了减少情绪化,少说结论性的语言,比如:太笨,爱撒谎,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之外,家长也不要太过感性或者爱得过头。比如今天我回来晚了不能陪你,不要生妈妈的气啊之类。这样暗示性的语言会让孩子抗拒成长,或者产生本来没有的委屈感。

  • 理性和感性交流的注意事项, 不要做老师的传话筒

理性和感性情绪犹如两条不相交的曲线,在沟通中处于不同的位置。例如接到老师投诉的家长,可能立即火冒三丈,把愤怒放大后转嫁给孩子,或者孩子跟同学纠纷感到委屈时,有的家长试图通过讲道理来平息局面。要理解老师可能只是想把自己的束手无策和疲惫传递给家长处理,或者孩子也只是想让爸妈安抚一下而已,当下,做父母的只需要镇定下来,等到大家情绪平息时再采取适合的办法解决。

  •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多是偏执狂,善待自己的神经系统

太多的中国家庭希望孩子“成功”,殊不知成功者往往要在青少年时期经受一些人格和生活经历上的特殊磨难。这些磨难积极的一面是引导潜能中非凡的一面不断发挥到极致,但也会造成体力和精神的不能承受之重。人只有一套神经系统,兴奋喜悦悲伤挫折都是由它承担。过度的压力除了来自打击,有时也来自一味的鼓励。马博士不建议家庭中一味采用夸奖激励表扬的办法,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在事实面前败下阵来。

  • 幸福感的保护和人生幸福的真正源泉

心理学家和学界有一个共识,幸福或者成功与否,确切地说跟智商没有关系,跟大家追捧的情商也没有关系–情商高只能让周围的人更开心一些。真正带来人终生幸福感并走向成功的,是执着。家长一定要呵护孩子的兴趣,鼓励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享受快乐。不要用物化的方式破坏他们收获小成功时的喜悦,也不要试图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HEDY 妈妈,某欧洲工业企业驻北京办事处负责人 ,女儿四年级从某公立重点小学转入世青国际学校。对国际学校择校和教育理念非常关注,在新浪国际教育频道和北京客等线下分享活动中多次担任过嘉宾。

马春树博士,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后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于北京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后就读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后赴美,先后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做心理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Cedars-Sinai医学中心做神经科学博士后,专门从事抑郁症的治疗研究。 后就读于美国催眠促进学院(HMI),系统全面地学习了临床催眠治疗的理论方法与治疗手段,接受了严格系统的催眠治疗技术的培训。美国催眠学会中国区唯一授权培训。2009年5月归国后专门致力于催眠疗法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


关于[菁kids 教育沙龙]

[菁kids教育沙龙]是菁kids媒体平台为其用户——寻求国际教育和国际化生活方式的中国父母——开办的微信交流群和线下讲座学习项目。邀请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就父母关心和困惑的教育养育话题进行分享。

2015年的菁kids 教育沙龙订为每两周一次,通常在周三上午举行。特殊情况时间会有调整。请关注菁kids杂志微信公众号“jing-kids” 获取最新沙龙排期和预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