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成长的挑战Dealing with Growing Pains

DSC_1689_meitu_1

今年第一期《菁kids》中,我们曾邀请多位老牌“夏令营人”讲述他们的故事,以及原汁原味的美式夏令营传统。这个夏天,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营地,经历一场“振奋人心的成长挑战”,营地的选择也更加多元。本期封面故事,和《菁kids》一起发掘海内外优质营地,感受孩子的蜕变成长。你会发现,许多惊喜就在身边。

 

1111111

走进启行:

没有帐篷的营地

A Camp Without Tents

文:阙玥     图:谢瑜

从火车站出来,夏季过后的北戴河略显萧条破败,没想到十分钟的车程之后眼前便出现了一栋现代感十足的建筑,这座建筑便是由著名的设计师、OPEN建筑设计室合伙人李虎设计的启行营地发展中心。透过宽敞的玻璃大厅可以远眺户外一大片草坪,这完全颠覆了之前对“营地”的印象。我们更好奇的是,在这样“高大上”的环境里,营地教育是如何开展的?菁kids走访启行之时,恰逢清华附中国际部G9/10的孩子们在这里夏令营,小编“混”在他们中间,也真正体验了一把!

追溯营地历史

提到营地,这个在国内听上还有点陌生的词汇在国外已经有了近200年的历史。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初期,美国华盛顿Gunnery School 的校长费雷德里克带领学生徒步近70公里至长岛海峡,模拟军事营地训练10天后返回学校。这是有记录以来最早的营地活动。1876年,以青少年身体健康为主题的美国第一家私人营地在宾州成立。早期的营地活动主要是以户外营地的形式,将青少年从城市生活中解放出来,在更为健康和谐的自然环境中接受知识和锻炼技能。1929年,营地董事协会纽约分会正式将“营地”的职能定义为:一种特定设计的教育形式, 旨在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情感表达、户外生存体验、积极的社会参与、品味和鉴赏能力以及心智成长。

一个偶然的机会,启行机构的创办者赵蔚接触到了“营地教育”这个崭新的理念,在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的支持下,2013年成立启行营地发展中心,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为青少年提供营地教育的非营利性机构。北京启行青年发展基金会的前身,是成立于2008年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小天使行动基金。

不是安营扎寨,而是换个地方生活

也许是因为拥有地方机构的大力支持,启行营地的硬件设备堪称完美,正在这里进行营地活动的清华附中国际部见多识广的老师们都感叹“太棒了,丝毫不比国外的营地逊色,甚至更好。”尽管提供的设施舒适,但营地的组织者并不想让学生把这里当成酒店或度假村,在入住营地宿舍之前,所有的床上用品都放在门口,所有营员都需要自己将被套套上、床单铺好。住宿的条件虽然并不艰苦,但老师会故意将平日里关系好的同学分开,让他们有机会跟陌生的同学同住一室,这种锻炼机会如果不是在营地,平日里恐怕是很难有机会。

采取工作坊的形式开展活动是启行的特色,像这次清华附中九、十年级的学生,有四个工作坊的活动提供给他们,分别是科技、戏剧、自然、茶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报名两个:第一意愿和第二意愿,营地会尽量满足他们的第一意愿,如果人数满额也要保证第二意愿。在三天的营地生活中,孩子们在营地导师的带领下进入工作坊,同时这些被打乱年级和班级的孩子们还要学会在这段时间里朝夕相处,一同用餐,一同户外活动。

四个工作坊每天在不同的场地同时进行,因为是自己挑选的方向,孩子们显得格外有兴趣。科技工作坊的同学们在乐高机器人亲密互动,老师还在一段视频中分享了科技的力量:在美国街头的一个垃圾桶,人们将它的开关装置了一个声音设备,每次投入垃圾时就会有“嗖-嗖”的响声,让人感觉垃圾桶很深,自从安了这个有趣的装备,这个垃圾桶的投放量增加了64%。戏剧工作坊的导师让一组学生用同一个塑料玩具作为道具,将道具通过表演变成另一种工具,男孩子们就把道具当作刀枪,自己演成劫匪,一个女孩想了想,利用塑料玩具巧妙的形状将它当成了镰刀,演了一段割麦子的戏。这种表演着实让人惊叹,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恐怕很少有割麦子的经历,也许她是在哪个影视作品里看到的吧。激发出这种想象力,正是启行营地的目的——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边界的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占99%,在学校里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营地教育只占1%,但它可能是个催化剂,在这个过程中用你过往的知识来过生活,通过于他人交流,应用这些学到的知识,知识才能变成你的能力,我们把这叫作‘酵素理论’。”

——启行营地发展教育中心的项目总监姚振刚

菁kids:在这里的老师和学生都觉得营地的设施非常好,但通常我们理解的营地应该是让孩子来“吃苦”的,您怎么看?

姚: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吃苦,不一样的苦,学生在这里高密度的活动也很累,但一定要他吃不好才叫吃苦吗?我不这样认为,吃不好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锻炼。营地本身不是能解决所有教育的问题,启行并不想在让孩子“吃苦”上面做文章,即使拥有户外的草坪,我们也并不想用来搭帐篷,而是建成了高尔夫球培训场地,用作即将运行的高尔夫工作坊。

 

菁kids:从你在启行营地的经验来看,中国的营地和国外的营地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姚:在中国营地本身并不缺乏,像过去有很多的实践基地、夏令营基地。这些基地的自然条件都不差,但缺乏的是人才,是营地老师。国外的孩子从小就有营地文化,他们大学里就有专业是针对营地教育的,不同地方叫法的不一样,像启行茶道的那个老师,他在台湾就是学“辅导员”这个专业的。中国目前就没有这样的专业,但所有学校里都有负责学生活动的老师,这些老师其实都是别的科的老师兼任的。我们对自己营地老师,现在培训先掌握的是一些小组带领的技巧之类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小组老师,自己要丰富自己,成为让学生看不厌的一本书,即便你年轻,但并不影响你的丰富。我们有很多年轻导师,从国外回来,做过很多公益组织和项目,还有一些有很多徒步的经验,骑行几万公里的经验,他的这些见识能和学生之间能“压”得住。其实现在很多学生也是见多识广的。所以培训导师也有送他们到不同的地方学习,让他们经历更多。所以我觉得国内跟国外差距最大的就是导师。

 

菁kids:像这种工作坊的形式,我们在城市里也能做,为什么非要到营地来呢?

姚:首先,不认识之间的人熟悉、建立关系,这是一种经历,越小的孩子越能适应,他会认为这是一个理所应当的事情,这样未来等他去上中学啊上大学住集体宿舍时候不会不适应,他可能还会在集体里有影响力,因为他有过这样的经历。另外,营地是一个“准备好了的环境”,没有外人的打扰,也许你家坐地铁三站地就有一个可以学茶道的地方,但你未必会去,营地给人一种“在别处”的感觉。像我们做营地做活动有一个技巧:一定是我今天在这里做一个活动,带到另一个地方去,看不见原来的场地了,就刚才那个活动做一个反思,而绝不会就坐在原地。如果我们做完一个活动原地不动,脑子里就会只是这些活动场景,但换一个环境就能关注到对刚才那个活动的感触上面。

 

菁kids:我知道启行营地接待了许多像四中、八中这样的公立学校,也接待不少国际学校,从孩子们在营地的表现,您对他们有什么评价?营地生活中学生之间会有争执吗?

姚:我感觉国际学校的学生更开放也更开朗,他们更适应这里工作坊的形式,但老实说国际学校的学生并不好带,太过个性了,这种个性有时缺乏了对他人的观察,更强调自我但会忽视别人。学生之间的摩擦是经常的,倒不会说发生什么真正的争执,更多的情况是互相看不顺眼,就是不愿意和某些人在一起生活。其实这也是营地锻炼的一种合作的能力,因为日后他们走向社会并不是所有和你接触的人都是你看得顺眼的,能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是必须的。

 

来自营地里的老师和学生的声音:

姜霖凯(清华附中国际部英语助教)

“营地在很多方面提供给孩子更多个性的发展,比如说你可以躺在草地上上课,这在学校是不太可能的。这些微妙的东西可能我们目前看不出来,可能过几年之后他们会想到,‘那天学到的东西是我躺在草地上学到的,我依然记得!’”

李良芳(清华附中国际部中文教师)

“我觉得把孩子带到一个艰苦的地方给他们很少的食物让他们理解食物的珍贵,这是一种锻炼,但只是锻炼的一种;而在这里有充足的食物,但让他们懂得适量索取,明白了节约的概念,这是另外一种锻炼。我认为第二种锻炼比第一种更现实,更贴近生活。”

张一罾(清华附中国际部10年级学生)

“我们九、十年级的学生之间本来不太熟悉,这次营地活动让我们迅速熟了起来,原来的好朋友都被老师善意地‘拆散’了,所以又认识了新的朋友,而且是通过玩儿的方式认识,挺开心的。我以前在别的学校住过宿,但这次是第一次和现在的同学住在一起,而且也是住在上铺,所以在铺被单的时候就觉得特别亲切。”

 

 

Tips:

 

200年

营地活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了近 200年,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一美国的成功女性的调查显示, 80%的人参加过营地活动,64%的女CEO参加过女童军的营地教育,92%的人表示营地能帮助她们面对未来成人世界的挑战。

2700家

营地教育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在部分国家已被正式纳入常规教育体系。美国营地协会(ACA)拥有2700 家营地会员,每年影响到超过690万的营员,全美有大约1.2 万个营地;加拿大营地协会拥有9省的700家营地会员;澳大利亚有超过400家营地。

1000万

美国的暑期营地教育是上到总统下到百姓家庭都很重识的一项内容,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每年有超过1000 万的儿童和青少年,100 万成年人参加营地活动。2012年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两个女儿参加夏令营成为美国营地协会的头条新闻。奥巴马对媒体表示,尽管因为两个女儿的短暂离家而感到不舍,但他仍旧认为将青少年送到夏令营是正确的决定,可以给她们增加新的人生体验。

96%

96%的营员认为营地帮助交到了新朋友;93%的营员反映营地让他们了解到那些不同于自己的青少年; 92% 的营员认为营地让自己获得了自信;74%的营员反应第一次做了自己原来不敢做的事情。

编后感:启行营地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友善,无论是导师、保安还是保洁人员。这也是国外很多营地一个共同的特质:不一定有家的温暖,但有家人般的亲切。

 

ECHO营地“特技体验”

图记美国夏令营

American Summer Camps

采/文:王蕾     图:Josh

让我们这样假设:此刻的你,是一个7岁小男孩。跨洋赴美,远离父母。你身边是几百位不同肤色的陌生小伙伴,语言不通、文化各异,却要在原始森林里同住木屋,周围还有一片鱼跃鸟飞的深水大湖。这里每天进行着60项各式活动、近10项水上冒险和至少1场篝火晚会。而你有可能“被催眠”、吊钢索、第一次面对木工电锯“不知所措”……

这一场景在Josh走过的每个营地都会遇到。对于许多中国孩子和家长来说,这里的一切“不可思议”。而土生土长的美国孩子们,却以一种特殊的感情,享受着这场“振奋人心的挑战”,甚至一整年都在期盼夏天。Josh说,“这就是美国夏令营的魔力”。

在美国,许多专业夏令营历史悠久,比如缅因州Wekeela营地,拥有80多年历史,驻扎在知名的 Big Bear Lake湖畔。营地提供多达60项各式活动,小营员们可根据喜好选择自己的“夏令营菜单”,每天不重样儿地玩。

这个夏天,2000公里穿越,深入美国三大洲七家专业夏令营, 营地教育专家Josh为我们带来他最直观真切的感受。

水上运动

水上运动是美国夏令营必不可少的一个核心项目。摩托艇、水上雪橇、香蕉船、皮划艇等,种类繁多。当然,每一个新入营的孩子都要接受游泳测试,根据结果安排不同项目。

独具传统特色的香蕉船(Banana Boat),往往是营员们的最爱。七八个孩子乘一艘长约5米、宽约1.5米的“细条船”,船头向上翘起,船尾呈锥形,由动力强劲的快艇牵拉着在水面上滑行,身着救生衣的孩子们在颠簸中体验惊涛骇浪,时不时有人摔下水去,只需原地等待,不出一分钟,就会有教练员驾驶摩托艇前来营救。

 

游戏比赛

就像一种传承,每个营地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主题。比如Wekeela营地是“爱和集体”,Echo营地是“运动,竞技,有乐趣”。后者最具代表性,从某种程度上讲,“Have Fun”也是美国娱乐精神的体现。

对于夏令营中的各式游戏,曾有一位小营员这样描述:“营里真奇妙,趣味不可少——射箭、催眠、三米蹦极、好莱坞特技体验、魔力甜点会应接不暇。即便晚上也不闲着。”Josh就曾亲身体验Echo营地的“万圣节活动”,30多位辅导员扮演各式鬼怪,深藏于密林中。有的“悬挂”在树上,有的匍匐在水中,甚至还有人躺在“棺材”里。小营员们要在30分钟内穿越密林,经历恐怖探险。Josh说,“有的辅导员在水里一站就是2、3个小时,蚊虫叮咬完全不惧。小营员们也受到感染,大家在活动中相当投入。”

树上运动

几年前,互联网上曾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爬树照片,在国内引起热议。照片中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爬树课”教学现场。根据康奈尔大学《课程目录》介绍,爬树课将教会学生“如何安全地爬上任何树木,并在上面自由移动,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

其实,爬树在美国少年的生活中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和爬树有关的活动,在夏令营里自然也必不可少。在Wekeela夏令营中,孩子们在树丫间玩得不亦乐乎,6、7岁大的孩子也敢挑战“吊钢丝”和“高空秋千”。

Color War

夏令营快结束时,每一个营地都会举办“Color War”竞赛,有的叫“Olympic Games”。整个营地被分成两个团队,分别用不同颜色来代表。竞赛内容几乎包括了整个夏令营期间的所有项目,队员们要接受体力、耐力、领导力、判断力、自信心、团队协作能力等多重考验。获胜的队伍会赢得当年的奖杯,并将这一荣誉永久珍藏在营地中。

于是,在营地中心你常会碰到这样一幕:多年后,曾经的“老营员”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兴奋地找寻着某个奖杯或奖牌,讲述自己孩童时的传奇故事,渴望孩子也能深切体验爸爸妈妈儿时最难忘的经历。

菁kids:美国专业夏令营的组织构成是什么?

Josh:首先是营地老板(Camp Owner),有些老板拥有多家营地,他会为每一个夏令营聘请一个营地主管(Director),负责管理营地的具体事务。此外,每一个营地拥有自己的后勤支持团队。包括住宿、餐饮、交通和医疗负责人,建有专业医务室。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深入原始森林的封闭营地,也一定会靠近某个小镇,保证在30分钟车程内到达一家专业医院,方便处理意外情况。

 

菁kids:营地里中国孩子的比例是多少?

Josh:大约5%。一个300人左右的营地,差不多有10-15个中国孩子。营员年龄大约7-15岁,入营后一般按年龄分组,小家伙和大孩子分开住宿,活动中是混龄。

 

菁kids:对于参与夏令营的中国孩子,你有什么新发现?

Josh:在营地中,我近距离接触了几十个中国孩子,大家都是第一次去美国参加夏令营,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最典型的有:

1)英语需要提高。 孩子们突然进入全美语环境,刚开始几天会很茫然。好在营地工作人员和美国小朋友都非常友好,用慢速英语和他们交流,“逼着”孩子们仔细听、认真说,进步很快。

2)体能普遍不如美国孩子,冒险精神不够。一些体育项目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比如在美国最常见的网球、射箭,还有爬树。曾有一个9岁的中国小女孩,在安全保护下顺利爬上了一棵16米高的大树,因为胆怯,不敢在树木间的钢丝索上滑行,哭了半小时才滑下来。

3)中国孩子性格普遍内敛,不善于自我表现,尤其在竞技和集体活动中“参与感”不强。在Chipinaw营地,曾有一群美国女孩主动和中国男孩搭讪,结果这些男孩红着脸到处跑。其实孩子们不妨大胆表现。在营地一次“天才秀”(Talent Show)中,两个中国男孩Cosmo和 Leo 表演了玩魔方和转篮球,赢得满场尖叫声,Cosmo和 Leo也很惊喜,收获极大自信。

4)缺乏规则意识,做事情以自我为中心,不在乎他人感受。比如大声说话、到处乱跑、不收拾餐具、不清理房间、集合不听口令,甚至表现出过激行为。曾有一个10岁小女孩,过于依赖中方辅导员,在一次分别时情绪失控,出现咬人行为。这在美方看来是“非常具有威胁性的”,立即与家长联系,越洋沟通。

5)礼貌意识不够,“谢谢、对不起”不常使用。习惯的建立其实非常简单,就像随手关门一样,许多行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

 

嘉宾简介

Josh:夏令营营地活动和营地教育专家,2010年与美国营地专家Mike、Marco联合创办游美体验营,为世界夏令营协会(ICF)和美国夏令营协会(ACA)正式成员。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