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盟反欺凌|专访北京哈罗英国学校顾问 Stephannie Tebow

[欺凌和被欺凌两方面,都有心灵创伤。欺凌者可能经常在人际关系上很挣扎。他们可能认为,欺负别人是交往的手法。相比以前多子女家庭,现在的孩子可能家里经济条件更好,但他们没有学会分享,更自私。]

[很多家长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欺凌别人或者被欺凌,老师也不见得知道。欺凌者很聪明,知道自己不对,绝对不会公开闹到老师面前的。但是欺凌一直在真实生活中上演着。作为老师家长,我们不能任其发展,也不能只是简单惩戒,而要多提倡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tebow

 

 

Stephannie Tebow,现任北京哈罗英国学校的学校顾问,在北京生活和居住将近11年。她具有超过25年的专业咨询经验,并做过20年以上的培训师和心理导师。也是一位演说家。为在京外籍专家以及本地家庭提供了长达9年的专业咨询顾问服务。


菁kids:您认为什么是欺凌呢?

Tebow:有了人类就有了欺凌,这是人性的一部分。现在大家不再回避,很多国家地区都开展校园反欺凌活动,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欺凌的方式有很多种。从定义上来说,欺凌制造恐惧,威吓被攻击者,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去做,我就会从身体上、感情上伤害你,伤害你的朋友。

这与恐怖主义很相似。但欺凌者的目标更加具体到从某一个人那儿得到某一件东西。比如一个孩子拽住另一个孩子说,如果你不给我零钱,我就打你,或者告诉别人你的秘密,玷污你的名誉等等。

欺凌与某些孩子气的行为不同。如果一个孩子说,谁谁谁拿走了我的铅笔,他欺负我。这不对。如果那个孩子并没有威吓你,那就不是欺凌。

一般来说,3到6岁的孩子不会欺负人。欺凌恐吓是孩子在后来的生活环境里学会的。孩子一生出来,如果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本能的反应不是哭就是打。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新生婴儿不知道关心别人的需求和感情,这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克服,来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孩子要从小学习同情以及同理心。比如,我拿走了别人的玩具,那么别人也可以拿走我的。这样我就能体会玩具被别人拿走是什么感受。

欺凌和被欺凌两方面,都有心灵创伤。欺凌者可能经常在人际关系上很挣扎。他们可能认为,欺负别人是交往的手法。相比以前多子女家庭,现在的孩子可能家里经济条件更好,但他们没有学会分享,更自私。

比如,一个孩子说,你是我的朋友,你不能跟别人玩儿,否则我就打你。这个孩子是极力在掌控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完全不知道如何交友,也不理解别人的感受。他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朋友,只知道强迫别人,只知道制造恐惧,他不理解对其他人来说,恐惧是很不好受的。

很多家长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欺凌别人或者被欺凌,老师也不见得知道。欺凌者很聪明,知道自己不对,绝对不会公开闹到老师面前的。但是欺凌一直在真实生活中上演着。作为老师家长,我们不能任其发展,也不能只是简单惩戒,而要多提倡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菁kids:家长和孩子之间也会发生欺凌吗?

Tebow:我们通常希望家长会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但问题是,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在教育的同时却为孩子展示了欺凌行为呢?

当家长训斥打骂孩子:“你想再挨打吗?你试试看?我会加倍打你!”“你今天晚上做不完作业就别睡觉了,你一星期都别想睡觉!”等等……这就是欺凌。很多孩子就是从这种教育方式里学到欺凌的。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再举个例子,有的家长每天都斥责孩子太无能,有的还说,“你知道邻居会怎么看你吗?” “等我告诉爷爷奶奶,看他们又会怎么看你?” 这就是语言上感情上的欺凌。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充满了罪恶感,觉得自己是最糟糕的人,反正谁也救不了我,我就畏缩在房间里,永远也没法变好了。

家长肯定有对孩子失望的时候,但是我们有必要每天告诉他们吗?有必要给他们贴上一个“令人失望”的标签,告诉他们你总是让我失望,我也总是很失望吗?

今天你确实让我失望了,但我们可以聊聊明天怎么做得更好,明天我就会为你骄傲的。要给孩子希望,给我们所有人希望。我们都在发展,改变,都可以进步,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所犯的错误不能定义我们的全部。不要仅仅根据一件小事就给孩子贴上标签。

反过来,有些孩子也很会欺负父母。“你不给我买小狗,我就大哭大闹,离家出走,告诉别人你虐带我!”“好吧小声点儿……给你买狗。”这样,家长其实是教给孩子,通过欺凌手段是可以达到目的。我特别欣赏那些对孩子说“不”的家长。比如孩子说,“你不给我这个东西我就待在这儿不走!”而妈妈转身离开说,“好,那 再见吧。”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威胁不管用,她会赶紧喊着妈妈追上去的。

作为家长,我们要在家里杜绝欺凌行为,要告诉孩子们,我们不会威胁他们,也不允许他们来欺凌我们。

菁kids:我曾听说有的老师竟然夸耀自己能把一个孩子说哭了,这是欺凌行为吗?

Tebow:国际学校有一整套教师的行为规范,所以这种情况不太会发生。

如果教师行为不当,在国际学校的大环境里,任何人都有权利、也会去指出来。更进一步来讲,这里的教师会对学生多加鼓励,多为他们提供机会,以这些方式来帮助孩子成长。当然有时候孩子成绩不理想就会很沮丧,可能也会哭,但教师们绝不会因为能让孩子哭而沾沾自喜的。

菁kids:作为学校顾问,您在学校如何反欺凌?

Tebow:学校反欺凌教育的一部分,就是让孩子们增加对世界的了解,理解人们会有不同的反应方式,学会健康的应对方法。

我经常去给学生们讲课,和他们做一些角色扮演,也为家长举办讲座。我一般不用案例。如果我用真实案例,孩子们很快就能猜出我说的是谁,这对当事人并不公平。如果你的孩子欺负了别人,那你肯定不想让全校都知道是吧?!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欺凌啊。

我的另一个职责就是处理每天发生的事情,帮助孩子和家长解决问题。

菁kids:如果听到孩子在学校受到欺凌,家长应该怎么办?

Tebow:如果听到孩子被欺负了,家长首先不要害怕。也要多鼓励孩子,鼓励他们讲出来。很多时候,我们把责任都放在被欺凌者身上:没什么大不了的,忘掉这件事吧,坚强一些,假装没发生吧。这些都不能解决问题,欺凌还是会继续。

家长可以先联系我或老师,由我们来和孩子谈话。

我一般会先找到双方老师了解情况,请他们留心观察。然后再找相关学生。我会走到学生面前说,“我需要跟你谈谈。我明白你被同学欺负了。”一般来说,这就足以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

孩子们不想打小报告。但是学校要调查,有时候真实的情况与家长或孩子告诉我的并不一样。通过调查,我们才能更好地沟通,真正解决问题,做到家校联合应对。

我在谈话中,不会指责,不会评判,也不会强迫学生的。孩子们知道跟我说真话是安全的。

如果我们发现确实存在欺凌事件,就会通知家长。对于被欺凌者,我们会尽力帮助他们掌握更坚强更自信的应对方式。对于欺凌者,首先要停止欺凌,帮助其分析原因,解决真正的问题。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会安排欺凌者当面道歉,让欺凌者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孩子们开始可能会很害怕,但经过谈话后,他们感觉轻松多了,于是就会经常来找我聊。很多时候聊的已经不是自己的事儿了,比如两个好朋友吵架了,你说我该怎么办等等。他们开始学会寻求帮助了。

家长也开始来找我。大家慢慢意识到,学校和老师不是敌人,我们不是跟你跟孩子做对,你们也不是跟我们作对。我们都想更好地教育孩子,都是合作伙伴。

菁kids:如果孩子欺负别人,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Tebow:家长可能会很伤心。但不要在孩子面前伤心,要保持冷静,让孩子也学会冷静。首先要告诉孩子,我们不会容忍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

孩子可能会哭出来,说我没有朋友,我不够聪明,觉得自己不被接受等等。这时候,你要和孩子解释什么是欺凌,让孩子自己承认。作为家长也要承认,这不意味着你就是坏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在哪里,要严格但不要粗暴。

严格的方式就是,告诉孩子,欺凌是不允许的,你不能对其他同学不尊重,不能欺负他们。我们可以一起来找到真正的问题,你要学习正常交往的方式。如果选择坏的方式,就要承担后果;选择正确的方式,就会有奖励。

奖励也不应该是物质的,而是完成一件事而带来的成就感。孩子们会意识到,如果我这样做了,其他人会对我好,觉得和我在一起很安全开心,都想跟我玩。如果换个方式,我就没有朋友了,在学校会有麻烦,在家里也会有麻烦,而且还要承担后果。

粗暴的态度是,“我平时怎么教你的啊?!”“我都不敢相信你会这么做!”“如果你不改,我就揍你!”全都是家长的情绪发泄。孩子已经在外面制造恐怖,家长就不要再威吓孩子了。

菁kids:如果孩子去朋友家里玩儿,然后哭着回来说被朋友欺负了,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呢?

Tebow:这样的情况确实很令人为难。我认为,家长们之间要有共识,立场要统一。无论孩子们喜欢与否,我的孩子去你家,那你就是临时监护人;你的孩子到我家,那这段时间里我就负责把孩子们带好。家长可以商量,建立规矩,无论你家我家都一样。孩子们就会明白,无论在谁家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责任感比惩罚孩子要更有效。家长要通过树立威信、培养责任感来控制局面。

遇到情况,家长们可以互相打电话,孩子们可能遇到问题了,我们能不能坐下来谈谈,一起帮助他们好不好?对事情做全面了解。不要互相指责,为自己的孩子说话,说对方的孩子怎么坏等等。

菁kids:有些学生从来不受欺负,这是为什么?

Tebow:因为他们并不容易被欺负。他们自信,判断力强,不容易被控制、被利用,知道如何选择朋友,也学会了包容,不排挤他人。他们与大家关系都很好。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习这些能力,帮助他们不成为欺凌者的目标。这就好比教导孩子在街上走路的时候,要昂首挺胸,口袋盖好,钱包藏起来,劫匪觉得你不好惹,又看不见你的钱在哪里,就不会认为你是一个好目标。

作为家长,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很容易被你控制,你反而要担心了,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被控制,这其实就为欺凌者发出了信号。


原文刊登于《菁kids》杂志2015年4月刊

[采/文:竞波 译:Aaron 竞波 图:Dave PiXSTUDIO]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