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问药,入乡随俗:浅谈中美医疗理念之异同

20120906163706756

文: 凌玟

人吃五谷杂粮都会生病,不管在那里都要和医生打交道。入乡随俗知己知彼,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以我在中国受医学教育和在美国当执照家庭医生近二十年的经验,感觉中美两国医学理念基本相同,都是治病救人,但是因为国情不同,表现出来就不太一样。

其实在中国和美国,当个医生都挺不容易的,要肯读书有爱心,学的苦时间长交钱多,工作不分昼夜,压力大,影响家庭生活。病人还经常不满意,在中国会挨打骂,在美国则被告上法庭。有人认为美国医生薪水高,其实医疗开支的巨速增长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和新药新仪器的介入,医生的支出仅占20%左右。在最近的20年间,在通货膨胀调整后,医生的工资不升反降。2014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家庭科,儿科和内科医生的平均年薪在18万左右,而超过50%的医生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以投资报酬比来说并不划算。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早期预防和治疗是疾病的根本。中国的中西医结合与养身保健都在于预防。很多人认为西医不注重预防疾病,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偏见。

在美国,住院治疗是相当昂贵的。重症病房每天平均费用约一万美元,普通病房也需每天3千美元左右。预防疾病,尽早发现治疗并延缓疾病发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社会医疗成本,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及家庭财务亦是非常重要的。

以结直肠癌为例,1期5年存活率74% ,而4期则只有6%。美国预防医学会对结直肠癌普查的要求是普通无任何症状,无家族史的人从五十岁起,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检查,每5年做一次乙状结肠镜,每十年做一次大肠镜,检查有无息肉或其他病变,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结直肠癌。所以,虽然美国男性结直肠癌发病率是十万分之34,但死亡率只有不到十万分之十。我在华人诊所为国内新移民或者来探亲的老年人免费看病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中国老人都没做过大肠镜。就连我父母,七十几岁的退休高级知识分子,有很好的公费医疗,平时很注重健康保养,自认为医疗常识丰富,也从来没做过大肠镜,认为没有症状不必做。在他们这个年纪,应该至少做过三次了。

常常有华人病人病毒感冒发烧时要求打点滴,静脉抗生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好得快。其实,为了避免菌群失调产生耐药菌,没有并发症的病毒感染是不滥开抗生素的,药物只要能口服就不会打点滴。虽然保险公司省钱要求是考量之一,但主要是减少了静脉感染和在医院感染其它疾病的机会。就连小儿腹泻缺水也是尽量口服补液,口服液有不同口味的,甚至做成冰棍状,只为了让孩子尽量饮下去。只有严重状况或口服无效才静脉输液,而一旦症状好转立刻又改为口服。

美国医疗很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美国人口不到中国的1/4,40% 的医生每周看25-75个病人,30% 的医生每周看76-125个病人,再加上医学分科精细,多数地区专科医生密布,以至美国普通内科医生看的病人总数和病种,肯定比不上一天要看上百个病人的中国医生经验丰富。某些著名专科医生治疑难杂症的高深又另当别论。

在美国,看病前要电话预约家庭或内科医生,可能要等几天才能约上,若需看专科医生还要再约再等待。但候诊室舒适整洁,有的还提供咖啡饼干,医护人员温暖如春,感同身受,耐心细致,病痛无药也减半。相比之下,我父母在北京每次看病都要头一天去挂专家号,当天更折腾大半天,回来还抱怨医生没时间解释问题,但不要等待也算方便。

美国医生和美发师等职业一样属于服务行业,只不过提供的是医疗服务而已。病人满意,继续上门复诊并且介绍新病人,成为诊所成功的要素。医生和病人见面热情握手拥抱,问寒问暖,首次见面把病人的职业爱好家庭等特点记在病历上,下次再见时就像老熟人一样,谈论喜好的球队,子女或宠物等,给病人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

当然医生这样做也有保全自己的考量。病耽误了或者哪句话没说对让病人不高兴或者误解了可是大事。轻则去州卫生部抱怨,影响医生的声誉和执照的再延续,重则搬起法律武器诉讼。美国平均每年有15000到20000个医疗诉讼,25%左右能拿到赔款,平均每个诉讼赔款金额为30万美元,而其中一半以上的钱进入律师的口袋。

大约60%的55岁以上的医生至少被患者告过一次。医生在被告后经常有头疼,失眠,抑郁和其他症状,甚至长期丧失工作能力。每个医生都要自己或由诊所为其购买昂贵的医疗事故保险,保险费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有的医生为了防止法律纠纷,开一些毫无必要的化验和检查。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普通肠胃炎病人在24小时里完成不同的血液化验,超声波,CT,甚至胃镜检查。美国的化验和检查至少有一部分是为了防止法律纠纷而开。

尽最大可能减轻病患的疼痛不适,无痛治疗是重要的医学理念。以大肠镜为例,整个过程从开始麻醉到结束,只需不到一个小时。除了头一天肠道准备,多次腹泻有些不舒服外,病人无痛没有任何不愉快的记忆,也不需术后恢复,麻醉清醒后就可正常活动,对身体生活基本没有任何影响。当然这样的理念也可能会矫罔过正,带来麻烦。我在读博士时,需要拔一个智齿。普通牙医不能拔,要先看口腔外科医生,预约时间,全身麻醉才可以拔。手术花费要至少上千美元,若有并发症则费用更高。穷学生既没钱又怕麻醉出意外,只好忍了几个月。回国探亲时,找同学去口腔科看普通牙医,完全不用麻醉,几分钟就拔下来了,而且只花了几十元人民币。虽然挂号要求人,而且当时痛得半边脸都失去知觉,但是方便又廉价,无可抱怨。

对病人隐私和权利的尊重也是重要的医学理念及实践。以做妇科检查为例,医生要和病人先握手聊天,建立信任感,等病人单独换好衣服再检查。男医生检查时还一定要有女助手在场。检查完毕,病人单独再换好衣服,才谈论病情及治疗。而在我作义工的华人诊所,助手(国内退休妇科医生)都是边问病史边让妇科病人脱衣服,毫不忌讳。若是美国病人怕是早去抱怨了。

中美求医各不同,国情使然无可强求。不论身在何方,病患和家属都应入乡随俗,与医护人员积极合作,以求及时解除病痛。

 

本文原载于《菁kids》2014年8月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