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双语教育生涯

9F1A0622
My Life in Bilingual Education
访北京鼎石国际学校小学校长 Mary Jew
Mary Jew, the head of Keystone Academy’s Primary school, shares growing up in the U.S. and her passion for equity and 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 students
文: 竞波 图: 北京鼎石国际学校提供

周惠卿 Mary Jew
北京鼎石国际学校小学部校长,负责开发并监督小学部的课程和相关的沉浸式语言学习项目。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系统内(幼儿园至高中)工作长达25年,拥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周女士不仅曾在公立学校学区及郡教育办公室任职,还曾担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教育系讲师, 曾开发并管理过众多沉浸式双语教学项目,包括英粤双语、英西双语、英日双语、英韩双语和英汉双语项目等。
周惠卿毕业于旧金山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她曾出任全美双语教育协会(NABE)主席和加利福尼亚亚太教育工作者协会(CAAPE)主席,并在加利福尼亚双语教育协会(CABE)和全美亚太教育工作者协会执行董事会任职多年。众议院议长曾任命她担任加州课程和教辅资料委员会专员,为期四年。在加入北京鼎石国际学校之前,周女士是香港弘立书院小学部副校长及沉浸式教育项目总监。

菁kids:您小时候有没有接受双语教育?
我大概9岁左右随父母移民到加州旧金山。可以算是在多语言环境里长大,家里人说广东话,台山话等。在香港时我的成绩很好,到了美国,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作业上总被老师用红笔画问号。记得常哭着回家。作业靠一本从香港带去的中英词典来做。
那时候的加州公立学校还没有为英语非母语的学生准备英文加强班,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更谈不上双语课程。我面临的是能不能在学校生存,sink or swim。其实对孩子来说,学习语言一点儿不难,当时的挫败感和学校环境很有关系。
初中时,尽管我的语言还没有过关,一位辅导老师看到了我的潜力,推荐我去上优等班,这对我触动很大。另外,我是到了初中才开始接触乐器。尽管琴拉得很糟,但那位音乐老师从没说过什么,直到我终于考进了学校的管弦乐队,老师才说:“Mary,我以为你没希望了呢。”如果他在我刚开始时就这么说,我肯定早就放弃了。这些老师启发并引导了我。

菁kids:如何成为教育工作者?
在美国历史上,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华人不能在公立学校担任教职。我所上的公立学校虽然位于中国城,却没有一个华裔教师。学校也不鼓励学生们说中文,很多新移民孩子在学校受到嘲笑。由于当时的教育系统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些英文非母语的孩子,就认为他们有语言障碍,归入特殊教育类(Special Education)。这些孩子到了高中阶段,自信心已经完全丧失,很多过早放弃学业。目睹这一切,我从6年级开始,就萌发了要当教师来帮助移民孩子的想法。
大学里我学的是西班牙语。当时的美国政府组织了教师支援团(Teacher Corps)。年轻人可以志愿到一个低收入地区当实习教师,同时由政府付学费,进修硕士学位。我那年有很多人申请,最后入选30人,其中只有三个不是拉美后裔的,我有幸是其中之一。我去了加州的一个小城镇,那里有很多在农场工作的拉美裔工人,我就教他们的孩子。一边上学,一边教书,在社区里组织活动和课外班。
我先是教师,后来负责教师培训,再后来从事教育管理,负责在各公立学校为英文非母语的孩子办ESL英文加强班。加州有超过150万孩子是英文非母语,共有180多种语言,ESL很普遍。后来,我在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教育机构以及教育组织工作并担任重要职务。4年前,我来亚洲之前的职位是美国双语教育协会(Naional Association for Bilingual Education,简称NABE)主席。在这个职位上,我得以和各州政府以及白宫教育部合作,参与制定和双语教育相关的很多政策法令。
白宫的历届总统都在做教育改革。比如布什政府很关注ESL,认为双语教育是一个过渡阶段,目标是让英文非母语孩子能够尽快地学好英文,母语学习不是重点。我不认同这种理念。到克林顿当总统时,我们和联邦政府密切合作,制定了不少更倾向双语教育的政策。我们当时的目标是让所有美国孩子都能双语。后来和奥巴马教育及政策过渡团队中的两位主席在倡导双语教育上有很长时间的合作。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工作经验。

菁kids:什么是双语教育?
有不同形式的双语教育,有过渡性的(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有维持性的(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一般适于语言背景相同的孩子,比如在英语西班牙语双语班,学生一般都是拉美后裔,在一起学英语并继续学习母语。
还有就是沉浸式的双语教育(Bilingual Immersion),在目前已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方式。沉浸式也有不同种类,比如在加拿大,说英文的孩子去上法语学校,三年后英文法文都很流利,这叫单向沉浸。双向沉浸是两种语言分开授课,但在课程设置上保证两种语言都享有独立的、充足的时间。两种语言都是授课语言,是获取知识的工具,而不仅是一门语言课,比如用中文学数学,用英文学科学。这样语言学习才有意义,孩子们才有条件、有背景去学习并运用这门语言。
过去30-40年在美国加拿大有很多研究,结论证明,在一个成功的沉浸式双语项目里学习的孩子,他们各年级的测试结果都远远超出单语孩子。沉浸式的双语教育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能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认知上的适应和转化能力。研究还证明,双语教育最好能在10岁前开始,越早越好。

菁kids:孩子只有这么多时间,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会不会每种语言都只能学到60%?
我理解中国学校的作业很多,所以家长会担心双语的学习时间。首先,很多研究证明,高质量的教学更重要,孩子在课堂上从老师那儿学到什么非常关键,作业量和作业时间的长短对学习效果并没有太大影响。优秀的双语教育会为教师提供培训,在各门课程之间加强沟通,教学内容上互相支持。比如,如果数学课正在用中文教乘法,英文课上就可以做一些用到乘法的语言游戏。各科的作业也会协调,保证总量的合理,也保证是教学的延伸,而不是让学生忙于大量练习。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提倡把同样内容重复地用两种语言来教,这是浪费时间。
另外,学习两种语言也意味着要做的作业内容也更多,要求更高,尽管总量不见得更大。我经常提醒家长,孩子在家里需要支持。如果你的母语是中文,请多帮助中文课作业,如果看不懂孩子的英文作业,可以在旁边确保孩子能把英文作业做完。

菁kids:在高年级,孩子需要学习更多其他科目,在这阶段,双语教育还能进行吗?
很多研究证明,学习一种语言并达到学术语言水平,一般需要7-10年时间(具体到个人情况会有不同)。所以,开头几年很关键。一般到了4、5年级以后,新的语言才会赶上母语水平,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我经常和家长们讲,双语学习是一个长远计划,如果试一年就转去全英文或全中文学校,对孩子会有不好的影响。
即使到了高中,双语教育还是可以进行的,孩子们的潜力很大。比如美国德克萨斯州很重视语言学习,小学就是英文西班牙文双语,还会学一些中文,9年级开始再选修另外一门外语,孩子一共能学习4种语言。到了高中,有的墨西哥后裔学生不仅英文西班牙文都很棒,还能流利地说中文。
当然,即使两种语言同时学习,很多孩子也会更喜欢并更擅长其中一种,这很自然。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会推动他们更多更快地去学习语言。我在香港的双语学校就经常发现,有的西方孩子很喜欢中文,结果中文比母语学得还好。

菁kids:双语班里的孩子彼此在成绩上会不会有更大差距?如果有,老师如何处理?
孩子们之间的差距不是双语教育特有的问题,在每个学科上都会遇到。无论是语言上的差距,数学上的,还是能力上的。关键是老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来教学,这在美国称为“个性化教育”(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s)。老师对学生不能“一刀切”。不管是在双语沉浸式课堂,还是在别的课堂,老师都应该在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提高。学校也需要对老师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培训。
另外,除了老师之外,对家长的培训也很重要。我们给家长做过很多讲座。他们听了之后就会对沉浸式的双语教育有更好的理解。然后我们就可以和家长一起像合作伙伴一样共同帮助孩子。我们和家长之间的合作越好,对孩子的帮助就越大。

菁kids:您对北京鼎石国际学校的双语教育有什么规划?
我正在和学校领导团队为鼎石的浸入式双语课程做最后的完善。我们的目标是,在初三之前,学生们要有中英文双语能力,学习两种文化传统,有双方面的文化素养,同时具有国际视野,能够鉴赏和理解不同文化,有能力为申请世界上任何一所好大学做准备。
我们会聘用以母语为教学语言的、并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专业培训和经验很重要,正像我不能当一个合格的工程师一样,一个人不可能因为会讲母语就变成老师。老师的背景不同,鼎石学校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会不断提供培训,这样才能在学生身上看到好效果。
课程设置要适合学校,以及学校所在的社区,这不是某套课本可以达到的。有一些英文教学上比较成功的方法也可以借鉴给中文课程。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有很多教师在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课前给孩子们很多资料,上网去找信息,孩子们带着很多背景知识来到课堂,做更深入的讨论,理解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这和单纯灌输很不同。我们每年还要重新审视、修改、以及调整课程的内容或设置,这个过程也很重要。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